top of page

                                                                               疑问汇总与思考(更新)

 

                                      

疑问:反对5G难道不是美国的阴谋,打压华为的技术而已…

在欧洲不少地区已经通过决议停止5G或限制5G部署(请见新闻) 难道他们都是受了美国操控而放弃如此高端先进的技术吗?

引用网友回复的一段话:很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因为许多民众反对ZF建设5G,有媒体便声称反对5G是俄罗斯的阴谋,是普京为了遏制美国发展而编造的...而在国内当然会说成是美国的阴谋,所以到底是谁的阴谋呢?

其实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那些高喊”停止5G“的视频和文章都是在Facebook, Youtube这样的外网上广为流传,指责对象也是像FCC这样的美国机构,难道美国政府已经傻到为了打压华为而狂抽自己耳光吗?

然而网络喷子特别喜欢把发展5G和“爱国”绑在一起,谁敢说一个不字,就给他扣上“不爱国”的帽子。各国媒体鼓吹5G竞赛,其实加速了5G在全球的部署,没有意识到全人类都在一条船上,当船沉之时谁也逃不了。

​再次强调,健康和环境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

Q: 如果5G真的有如此严重的危害,难道那些科研人员,那些政府官员都是傻子吗?

世界各国电信行业的商家幻想着从5G推广中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变得盲目而陷入狂热不计代价的追求中。尤其是当这种诱惑戴上”先进科技“和“超越竞争对手之利器”的面具时,更会令人忽略其本质和负面影响。同时,很多人恐怕并不清楚5G所会导致的实际后果,毕竟不是人人都是科学家或知情人士,不过当他们有所顾虑时,总会从与推广5G有既得利益关系的一些人那里获得令人安心的答案,从而停止了深入的研究。当然,也有一种比较阴谋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引用站内一篇文章的段落:

“ 像新世界秩序中的所有内容一样,5G可以在很多层面上被理解。是的,这是关于公司利用不安全的技术和未经证实的产品赚钱(在人类历史上非常熟悉的主题 - 参见烟草,药物,疫苗,转基因等.). 然而这只是表层,这一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 ...... 像全球阴谋的许多方面一样,大多数推进其整体议程特定层面的人都不知道更深层次的影响或整个事情的发展向。 

 ”   

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通往地狱的路往往由好意铺成)

Q:5G技术是科技的一大进步,人类社会必然是要发展的。

难道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5G和人工智能这一条路吗?比起一味地追求新技术的开发,一个更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是这些技术究竟会将人类文明引入怎样的方向。在为科技带来的好处欢呼雀跃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负面性。然而人们往往满足于眼前的便利,却在长远影响上盲目了。我们不断地开发出更高级的电子产品提供给人们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而人文精神的发展却被抛在脑后。如果一项技术会导致人们在身体,精神上的退化,它是否还能看作是人类的进步呢?

对于5G技术,它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呢?人类社会对于5G的需求,是否值得付出以健康,隐私风险等来交换呢?显然网速的提高会产生一些拓展应用,而在此之中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方向:请看该视频5G的全面部署也将迎来万物智联,人类社会全面AI化的时代,最终走向超人类主义者们所倡导的人机结合,像科幻影视《黑客帝国》《黑镜》之中的反乌托邦剧情将会成为现实。而这到底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毁灭?

在个人看来,5G是一个临界点,它预示着从“科技为人类服务”转向“科技压制人类”。在这个节点上,我们是时候停下脚步,反思该如何避免因科技的滥用而将人类文明推向深渊。

(本网站有一些揭示科技负面影响的文章,希望大家能深思)

Q:为什么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美国打压华为时质疑5G辐射危害?

反对5G的声音并非在美国打压华为时才出现,早在2017年便有200多名科学家发起暂停5G部署并先进行健康影响研究的呼吁并提交给了欧盟,只是在5G大规模部署之前,相关的科学争议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对5G的质疑本质上是对一项缺乏安全性测试的新技术的质疑,这和华为以及中美竞争并没有关系。

其实关于无线通讯辐射的危害,早在1924年鲁道夫施泰纳就已经提出了警告。后续的科学研究和争议也一直都有.比如2002年就有上千名医生发起了 Freiburg Appeal,对无线通讯辐射的健康影响做出了警示。该呼吁在2012年被重申。2015 年,来自 41 个国家的 215 名科学家对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完善电磁场防护性导则的呼吁。他们认为大多数现有国际和国家标准不足以保护公众免受无线通讯辐射的伤害。 而比起之前的无线通讯系统,有研究表明5G由于其部署密度和结构(相控阵),会产生比4G更高的辐射水平。因此当5G时代来临自然会有更多的担忧和反对声。

 

当一项新技术刚上市并缺乏安全性测试和之时,正是我们应该考虑预防准则去关注其潜在危害的时候,而不是等到该技术已造成公众伤害再去亡羊补牢。

 

Q: 基站非电离辐射危害不大

 

答: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应考虑到:

①热效应 (Thermal effects):人体中的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 一般认为,当波的功率密度高于10mW / cm2时,会发生热效应。

②非热效应: 指除热效应以外的其他效应,如电效应、磁效应及化学效应等。 在外界电磁场的作用下,生物体内的一些分子将会产生变形和振动,使细胞膜内外液体的电状况发生变化。非热效应会发生在射频电磁场中---这包括高频电磁场 (100kHz~300MHz)和微波(300MHz~300GHz)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非热效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存在可能致癌等风险。然而对于电磁辐射非热效应仍然有着许多未知的问题待科学家去揭露。

③累积效应:一些家用电器辐射较大但是我们不必长时使用,而基站等的辐射每时每刻都存在。

目前FCC和国内政府针对无线电辐射的规定预防了热效应的发生,但是非热效应仍然是个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Q:基站密度大,信号好,所以辐射低。

答:这根本就是毫无事实依据地瞎扯,请见本站列出的针对此问题的论文 5G功率和SAR

Q:太阳不是最大的辐射源,比5G危害严重得多吗?

答:人体有着复杂的免疫机制因此判断辐射影响不能只看频率。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具有特定有效窗口(即在不同频率范围影响不同)并且辐射影响跟强度,时间关系很大。

 

在考虑太阳光的影响时,首先要注意到大气层会吸收大量有害太阳辐射,因此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主要是可见光(约47%),红外线(约48%),和紫外线(约5%)。

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由于在地球上的生命出现之前太阳便存在了,因此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生物圈早已对阳光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尤其是红外线和可见光。 所以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生长,人和其他动物需要晒太阳来补充生命能量(这是无线电波没有的功能)。而在此范围两边的电磁波相当于进入了两个极限(频率太高或太低), 如无线通讯使用的射频辐射,会更严重地扰乱生命体内在平衡。长期暴露于非自然的辐射下,会改变生物的DNA,最终造成生命体退化。并且上万颗5G卫星发射,上亿的地面基站建设,还会污染原本自然的地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高于可见光频率的紫外线被列为一级致癌物,然而经过长期的进化人体对紫外线伤害也产生了一定的预防机能。比如皮肤中的黑色素无疑是预防紫外线对皮肤损伤的主要屏障。黑色素能吸收多种太阳辐射,防止紫外线深入穿透人体组织,从而保护和减轻由于日光引起的皮肤急性和慢性损伤。因此多数人在晒太阳后皮肤会变黑却不至于患上皮肤癌。黑种人皮肤癌发病率较低也是一个例证。这也是非洲地区日光照射强烈而产生的自然选择结果。

另外,紫外线穿透力弱,防晒容易。并且人们不用整天在太阳下曝晒,而基站辐射24小时都存在。我们必须考虑辐射的积累效应。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区别:太阳光为连续光谱,而无线通讯使用了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根据 Martin Pall 教授等人的研究,脉冲射频辐射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

Q: 说我发的报告与科学研究都是来自不入流的小网站吗。

一些人连文章作者是谁,内容是什么都没仔细看,就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些“不可靠”。其实站内列举的对于5G的质疑声多来自在物理学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另外,保持侦探之心,才有可能发现真相。去质疑和反证,也是围观之人所需要的态度。

Ps: 并不是 任何披上“高大上”的外衣,放的屁都是香的。 一个人明明可以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相,却偏偏盲信“官媒”/“权威”,这难道不是悲哀… 说起来,与转基因的例子很相似,转基因的危害是科学上的事实,然而就是可以堂而皇之的入侵公众的生活。 独立科研的所需的资金难道不会被利益集团冻结吗?(请见站内的文章:ICNIRP完全可靠吗?  )

隐瞒实验结果、造谣科研人员,甚至用尽各种卑劣的手段……

有一个很大可能性的糟糕未来预见: 未来几十年,因辐射问题生病的人越来越多,然后电信公司和其背后的势力,会告诉人们:关于健康的问题,科学早在几十年前就解决了。 但由于辐射导致的“认知损害”,俗称智力下降,人们已经很难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辨别真假。

翻译到一段很悲观的文字,

“像其他常见的毒性暴露一样,射频电磁辐射(RF EMR)的影响即使不是不可能在流行病学上进行分类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未来将不再存在未被辐射污染的对照组。”

因为未来将不再存在未被辐射污染的 “对照组”,莫名心酸…

bottom of page